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9600万千瓦,占比约96%,标志着三峡集团向建设世界一流跨国清洁能源集团目标又迈进了一步,为助力国家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第二产业用电量45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
10月份,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达到66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较2019年同期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8%。第三产业用电量1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第二产业用电量45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用电量119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在双碳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于万众注目之中,走向能源转型的赛道起点。
然而,认识到实践总有距离。随着研究的深入,业内人士已经从最初新奇、兴奋,渐渐步入到客观、理性的认识轨道,进而,重新确立了煤电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方位。以目前煤电的生存现状和遭遇,显然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节奏,而是一曲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挽歌。煤电的噩耗一个接着一个。
当前,拯救煤电企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消彼长间需要维持动态平衡,否则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未解决,新的矛盾接踵而至。
再次,继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合理疏导发电成本,让价格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稳发保供无疑是目前电力行业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于是,各种保煤保电的政策、要求频频出台,但是,多少给人以手忙脚乱之感,效果如何?尚待观察。实际上,电荒催生诸多利好的政策,与其说为煤电的生存与发展拓宽空间,不如说是为电力保供祭出的应急之招,治标而不治本。下半年的电荒之所以让有关各方如此被动、窘迫,是因为人们对煤电之于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充分认识。
能源电力转型的大戏渐至高潮,煤电的角色任务尚未完成,所以,不该退场,也不能退场。拯救煤电首先要充分认识煤电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抛弃对煤电的傲慢与偏见,客观而理性分析煤电的存在价值在这场战役中,创业、进去、奉献的刘电人,带着激情和热情,用最朴实的方式身体力行,表达着对身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最崇高的敬意,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刘电纪检人的责任和担当。近日,甘肃多地出现新冠疫情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该厂纪委进一步传达了《甘肃省纪委监委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提出严明疫情防控工作纪律八个严禁要求》,纪检工作人员接到命令,立即整装向战场出发了。
要做好监督,要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机组改造奋斗站和今冬明春供电保障攻坚战,这是刘电纪检人的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严峻的生产任务、面对紧张的供电保障形势,刘电纪检人带着希望、带着任务、带着使命,再次出发。10月28日,从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获悉,疫战当前,该厂纪检人员认真学习防疫知识,监督防疫重点领域,跟进防疫措施落地,确保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机组改造奋斗站和今冬明春供电保障攻坚战。
每天下沉一线,以电话核实、多方印证,现地查访、督促落实,拷问讲解、再行宣贯等方式,推动厂党委要求落实到位。目前已进行电话核查12人次,现场核实抽查6人次。
先后对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员工在岗担当情况、外来人员管理情况、消杀制度执行、口罩佩戴执行、测温验码机制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同时为面对疫情毫不畏奋战在一线的刘电人加油打气。在2号机组改造的现场、在员工上下班测温点、中央控室外、车辆管理场所、前方班组、职工食堂等防疫的重点地区,都少不了他们监督工作的身影三是探索推动新能源+储能+调相机的发展模式,推动重大关键技术在疆落地实践,给新能源消纳提供创新的土壤。在推进能源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践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好电网枢纽作用,把控新能源发展步伐,以技术、管理和机制创新三轮驱动,确保新能源消纳不出现卡脖子问题,是新疆电力孜孜以求的长期目标,也是南疆地区作为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验田务必按期高质量完成的必选题。新疆电源结构复杂,布局优化难度较大,跨区跨省输电通道要与配套电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其中电网要扮演项目推动者、源网荷储协同者、政企之间沟通协调者、工程进度节奏把控者的角色,其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如何实现新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韩刚认为,一是靠调峰能力的补足,例如进一步推进疆内火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发挥电网调峰能力,增加新能源电量,由于疆内存量火电尚有大量未进行灵活性改造的机组,综合考虑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这是提高调峰能力的优先选项。
全力做好新能源交易组织工作,积极拓展自备电厂绿电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总体而言,新能源消纳是一道涉及源网荷储全产业链的系统性、社会性、综合性的压轴题,解题过程中电网企业将担当主笔,一方面要打铁还需自身硬,采取技术升级、提升输送能力、优化调度等措施,持续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
该电站站长刘亮山如是说。外送电的最大经济半径约为2500千米,以新疆省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500千米的圆,仅仅能抵达河南省、四川省和安徽省的一部分,新疆外送电并不占地理优势。
十三五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2303亿千瓦时,较十二五增长3.35倍,利用率提升28.1%。目前,新疆电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农网改造、乡村振兴等政策类民生类项目需求多,加之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导致新疆电网投资急剧增加,以70万千瓦火电来测算,同等电量效应情况下对应新能源装机175万千瓦,涉及的送出工程投资增加1.6亿元。
同时扩大全疆可调节能力的资源库,推广试点应用可中断负荷、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提高负荷对电源出力的互动性与匹配度,新能源消纳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送出受阻情况大大减少、消纳形势持续向好,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新疆电力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750千伏骨干网架覆盖了全疆所有地州市,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主网架格局,新能源并网消纳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工程投运后,南疆三地州89.2万户居民伐薪取暖、燃煤取暖彻底成为老黄历,这也拓宽了新能源的消纳渠道。
同时为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带来的稳定运行问题,需要配套建设大量的储能、抽水蓄能电站等调节性电源,急剧增加系统综合供电成本。新疆新能源弃电率于2016年曾高达37%,一度被国家能源局列入新能源消纳红色预警区。
目前,新疆电网电源结构呈现出新能源占比高、火电自备电厂占比高,供热机组占比高,可调节电源少的特点,既面临疆内电力、直流外送可靠供应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大的问题,又面临新能源消纳配套支撑能力短缺、电网投资需求大的困境。以新疆十四五电力规划为例,为支撑新增4000万千瓦新能源需要配套建设450万千瓦/2小时的储能项目,仅储能设施就增加系统成本81亿元。
未来,南疆还有望先行试点光伏+取暖新能源+农业共享储能等新业态、新模式,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充当引路人。新疆电力经济研究院企业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峰分析说,由于新疆地域实在太辽阔,负荷密度低,新能源汇集成本高,外送电受距离限制,沙漠、泥石流等特殊地理气候增大了设备运维难度,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总的来说,新疆电力将优先从电网侧挖潜,优先使用综合投资小、储能时序空间跨度大、稳定可靠的调节资源和技术。深化新能源云平台建设应用,全面提升新能源企业并网接入和补贴申报效率,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578座。为落实新疆能源基地开发与外送建设,在过去五年,新疆新能源消纳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简称新疆电力)交出了极其亮眼的成绩单:十三五期间累计电网投资735亿元,建成世界首条1100千伏直流工程,750千伏骨干网架覆盖全疆所有地州市,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主网架格局,新能源并网消纳支撑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新疆电力资产负债率64.27%,已接近资产负债率红线指标,持续高强度投资能力有限。
消纳之难,究其根本,源于区域特点、新能源特性、网架制约、源荷不匹配、调峰资源有限等多元因素的叠加。这一重要转变的背后,是国网新疆电力锲而不舍地加强电网网架建设、推进本地消纳和电力外送相结合、增加调节能力。
目前,90%以上的配套电网工程已投运。新疆能源电力降碳减排任务格外艰巨,电源结构复杂多元、负荷相对分散、电网可调节资源偏少,这都是新疆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区域特点。
2021年上半年消纳新能源电量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利用率达到93.7%,有力推动新疆能源转型发展。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年09期,作者邓卓昆系本刊记者,李易峰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